2006年6月20日 星期二

【美國人寫、中國人演的日本故事】藝伎回憶錄

藝伎回憶錄

二、三個月前看了章子怡主演的電影「藝伎回憶錄」,總覺得電影幾乎沒有在什麼地方做深入的探討,有點蜻蜓點水的平淡,整部電影看下來有點像是走馬看花。本來真實人生就不一定會有太多的高潮起伏,但電影或許應該要透過拍攝手法來凸顯其本身的娛樂性及可看性。另外,考量好萊塢市場而選了三個中國人來飾演日本藝伎的角色,也讓人覺得不太適當,尤其是章子怡本身,總覺得她飾演的小百合看起來還是個「玉嬌瓏」,少了許多日本藝伎的內歛及靦腆。

整部電影看完後在我心中留下的,大概就只有小百合初遇董事長時,高興的拿著董事長給的零錢跑過紅色鳥居隧道的那一幕令人驚豔的畫面。後來聽許多人說原著小說比電影好看許多,因此好奇之下,才向朋友借來閱讀,希望或許真的多少能彌補一些電影讓人覺得可惜的地方吧。


小說本身的故事來說,和電影相差無幾,頂多是某些事件的參與角色被做了小小更動。不過在閱讀這部小說時,我發現書中在解釋一些事物或者形容自己的心境時,作者在寫作技巧上用了許多別樹一格的譬喻手法,使得本來在平鋪直述下可能顯得單調的事物,讀來更多了些許風味。


「我們做藝伎並不是因為我們選擇做藝伎,而是我們不得不」。豆實的一句話道出了看似繁華高雅,但實際上卻是個美麗傀儡的藝伎生涯。在每個人的生命中,或許多多少少也有些命中注定的限制。有些人在意識到這點之後,在生命的框架之中,安份的活著,而有的人,像小百合,則不停的在框架的邊緣試圖尋找掌握自己命運的可能性,也許最後在形式上,她並沒有成功擺脫「藝伎」這副枷鎖,但在精神上,她一路奕步奕趨,最後終於完成了她年幼時立志成為藝伎的目標,和她所愛慕的董事長長相廝守。


小說章末小百合晚年在紐約生活時,對於人生的體驗,下了一個這麼樣的結論-「我們的世界不會比海上的波浪還要長久,不論我們面對的是怎樣的艱難或勝利,一切很快地就會暈開成一幅淡水彩畫,就好像紙上的淡墨水一樣。」也許我們會覺得以「人生短短數十寒暑,一切庸庸碌碌終將雲淡風輕」這樣老生常談的體悟做為結尾並不夠有力,不過我喜歡作者用這樣的譬喻來闡述這一點,「我們的世界不會比海上的波浪還要長久」,更多了一分寬廣,而且,又有誰能夠說當我們走過自己大半輩子的人生之後,不會也有同樣的領悟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