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街上看醫生,在診所附近的書店等掛號的時候,翻了翻最近某期的商業週刊。
裡頭提到了歐美的學校正興起一股「正面思考」(positive thinking)教育的風潮。今年九月,在蘇格蘭的一所貴族學校,威靈頓中學(Wellington College),將成為世界上第一所實施這門課程的學校,每週由劍橋大學教授教導「幸福課程」,學習如何利用正面思考,獲得幸福與快樂。
樂觀與正面,這也是最近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課題。生活中若是充滿了消極與負面的思維其實很糟糕。每當面對新的工作和新的事物時,不自覺就會先考慮會遇到哪些瓶頸,哪些可能發生的困難與挫折,進而降低了努力達成的衝勁,更別說是要提早達成目標了。
有過幾次和外國朋友閒聊的經驗,印象很深刻。聊著聊著我總是會習慣性的說說一些工作很忙啦,生活身不由己之類的話,若聊天的對象同是台灣人的話,我想大概對方也會講一些他更慘的生活經驗,然後我們彼此互相安慰一番,搖頭苦笑,繼續下個話題。不知道是不是我們的民族性使然,我們以這樣的方式來表示一種「謙虛」。而外國人則似乎不太習慣我們這樣的邏輯,而總是會楞在那裡,不知該接什麼話。反觀他們,則大多不太講些工作或生活的負面事情,他們大多比較傾向從正面的角度來看事物,也比較習慣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夠發揮得更好的部分。
一件已經發生了的事情,如果一直鑽牛角尖去想不好的部份,其實一點幫助也沒有,只會讓自己的生活更糟,情緒更陷入低潮。對於無法改變的事實,不論好壞,倒不如想想比較積極的那一面,學到的經驗,可以改進的地方,讓它化為自己個性或能力成長的養分。
眼前的同一幅景色,是天堂還是地獄,其實都由我們自己決定。
最後,有關商業週刊的這篇報導原文連結於此-「正面思考的威力」。
1 則留言:
"而外國人則似乎不太習慣我們這樣的邏輯,而總是會楞在那裡,不知該接什麼話。反觀他們,則大多不太講些工作或生活的負面事情,他們大多比較傾向從正面的角度來看事物,也比較習慣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夠發揮得更好的部分。"
很喜歡這篇, 尤其這段話講的很好. 外國人真的那樣. 有時我不注意台灣邏輯就跑出來, 外國人真的會愣住, 然後他們會把話題拉回正向方面. 這大概也是他們的"加分"哲學吧. 外國人改考卷是從零分開始加得分, 他們覺得加分是種肯定. 而不像台灣是從滿分開始扣.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