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14日 星期一

【Sunday Tour】八里、十三行、打鹿岸

IMGP3599

星期天和虎牙妹的家人一同出遊,去了十三行博物館和八里左岸。


十三行的由來,起源於民國44年,空軍飛行官潘克永在一次飛行任務當中,經過觀音山的上空,赫然發現羅盤有受磁力干擾的異常現象,他猜測地下可能埋有大量鐵礦,才使得羅盤受到干擾。經過專家前往台北縣八里鎮頂罟村勘查,沿著當地小路走到後來發現的十三行聚落,卻發現遍地鐵渣、貝塚、陶片,沒想到「鐵礦」沒有找著,竟找到台灣唯一鐵器文化的史前遺址。

由十三行遺址所出土的文物確定了這群可能是台灣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祖先的住民也是台灣唯一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對於十三行博物館聞名已久,但參觀後卻實在讓人有點失望,或許是我對「博物館」這個稱謂的期待有點太高,整個館走一遭下來,總覺得它所展示的文物有點少,加上一些比較容易取悅小朋友的設施,倒讓人覺得比較像是文化中心的感覺。

離開十三行後,傍晚來到八里河岸邊,在一家據說是張泰山開的原住民料理餐廳「打鹿岸」用餐。餐廳內部的裝潢乍看之下和台中的伍角船板餐廳感覺頗為類似,但實際上桌椅都以簡單大方的原木為主,通道座位也都很寬敞,餐廳的用餐環境很舒適,二、三樓的座位更可以從大片的玻璃窗直接眺望淡水河岸的美景。

由於虎牙妹及她們家人的食量都不大,因此我們一行雖然四個人,也只點了幾道菜。

百香果木瓜絲,雖然名為木瓜絲,但上桌的其實卻是木瓜薄片,不過百香果的味道都有入味,夏天吃起這道菜,酸酸甜甜,甚是開味。之後的三杯雞,則是雞肉明顯入味不足,說來這道市面上常見的家常菜,要做得不夠好反而讓人覺得比較驚訝。

再來的清炒檳榔花,大致上味道表現就是中規中矩,但是油放得有點多了,另外,菜上桌的時候,完全沒有一點擺盤裝飾,就是一團炒好的菜堆在盤子中間,看起來有點像百元熱炒店端上桌的菜,讓人覺得有點失望。

至於石板烤肉的話,肉片吃起來已經沒有什麼熱度,應該是早先就已經烤好,直接切片上桌,另外,選用的肉比較肥一點,盤底有不少肉片殘留的油滴,比較不習慣吃肥肉的人可能會覺得比較膩,不過它在盤邊擺了一些生菜、生薑和醃菜當做配料,這點倒還不錯,和豬肉搭在一起吃,可以解解肉片的肥膩同時也增添一點不同的風味和口感。

另外我們還點了炒麵炒飯,它的炒飯加了鹹菜,吃起來味道還算不錯,炒麵則又是油放得多了點,感覺比海產店的炒麵還要油。

這次點的幾道菜,除了讓我覺得油放得有點多了以外,味道表現只能算是中規中矩,也或許是這次剛好沒點到它們店裡拿手的招牌菜吧,總之在味道上,並沒有讓人覺得特別驚喜之處。而上桌菜色的擺盤裝飾也讓人覺得不夠用心,和整個讓人覺得舒適有特色的用餐環境搭配起來,顯得頗不協調,有點可惜。

綜合起來,這家餐廳寬敞舒適,蠻適合朋友聚餐聊天,同時可以看到淡水河岸的美景也值得推薦,但料理的味道和擺飾上,就明顯還有些進步空間了。

吃完飯之後,走出餐廳,天色已暗,此時眼前的景色卻讓我驚喜,從來都是從淡水那一頭望向八里,原來從八里這頭,望向對岸,竟是如此美麗。八里沿岸的晚風樹影,淡水河面的寬闊平靜,以及對岸的點點繁華燈火,在眼前疊成了三個層次的視覺享受,一股庸懶的愜意也在心底漫開,就此為今日的假期劃下一個美好的句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