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3日 星期六

【A Scanner Darkly】心機掃瞄

心機掃瞄

從去年台北動畫影展前的宣傳期,就開始注意這部動畫電影,google了一下,才發現原來這部電影是先由真人演出後,再利用"Interpolated Rotoscoping"(繪畫式轉描技術),將其製作成為動畫作品,也許有人覺得這樣是多此一舉,真人都演完了,直接播就好了,不過在轉成動畫之後,不論是充滿飽和色彩的美式風格,或是像flash一般人物與背景分開的抽離感,反而成就了這部影片另一種特殊風格。可惜的一點是,原本我以為是直接以演員的肖像來進行動畫製作,如此一來,基諾李維的演技在動畫裡可有了大翻身的機會,看完影片之後,才發現不愧是照真人演出再後製成動畫的作品,即使成了2D卡通人物,基諾李維那僵硬的頸椎及肢體動作,可仍然是原汁原味的一滴不漏啊。

而這部電影的劇本來頭也不小,是由Philip K. Dick於1977年所完成的小說改編而成。也許講人名並沒那麼清楚,列出他的作品,大家就明白了,從80年代一部探討複製人與真實人類之間關係的始祖電影【銀翼殺手】,到前幾年大家記憶猶新的賣座電影【關鍵報告】與【記憶裂痕】等等,這些電影都是由他的小說改編或衍生而成,而不論是【銀翼殺手】中追殺複製人的探員所面臨的道德掙扎,亦或是【關鍵報告】裡對於預先定罪的爭論,這些電影的共通點,都可歸於其隱含的探討主題-由人類所發展出來的科技與人性本質之間的矛盾衝突。

(以下內容涉及劇情,請小心服用)




「要如何才能偽裝成一個臥底的緝毒探員?」,「那就去當一個真的臥底緝毒探員吧。」雖然巴布(基諾李維飾)當時是無心說了這麼一句玩笑話,但是當他回到警署,以臥底探員佛萊德的身份看著自己家中的監視錄影,再次看到這句話時,似乎在他的心中,有些東西動搖了。人有辦法認識真實的自我嗎?<註>我們所認知的自我,是真正的自我?抑或是這個社會中所認同的我?電影當中出現的幾個要素,替主角鋪陳了一條邁向這個自我認知問題的道路。第一個要素,是所有臥底探員都會穿上的「偽裝衣」(scramble suit),這件衣服會自動隨機變換150萬種人型外貌,也因此所有臥底探員間互相不知道他人的真實相貌。我們所認識的自我,很大一部份是來自於外界社會所給我們的訊息,也就是我們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假若我們與外界斷了聯繫,那麼我們只能從過去建立累積的印象,來架構並認知自我。倘若此時我們又以另一個完全不同的身份與外界交流,此時所產生的那個他人眼中的另一個新的「我」,必定會與原本的「我」有所矛盾與差異,進而產生認知模糊的情況。而「D物質」(substance D),這種會引發幻覺並損傷大腦的毒品,則是第二個要素,服用毒品成癮的主角,使得左、右腦無法協調,反而產生相互競爭的運作,這加速摧毀了主角原本對於周遭環境以及自我的固有認知,更是把他往這條模糊的道路上推了一把。影片當中的第三個要素,則是佛萊德的上司安排他去監視自己的另一個臥底身份巴布,當然,由於身穿偽裝衣的探員彼此都不知道對方的真實身份,所以才會出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發展,而主角藉著從第三人的角度,再次檢視自己,想確認真實的自己,是巴布?還是佛萊德?抑或者,是兩種身份的綜合,但是巴布多一點?還是佛萊德多一點呢?

除了自我認知的模糊之外,對於外在環境,同樣也存在著認知模糊的疑慮。佛萊德一直以為自己的任務是緝拿D物質的供貨商,但這樣的一個認知,卻在貝芮斯(小勞勃道尼飾)被捕後,才由上司的口中得知原來他只是為了要逮捕貝芮斯而被利用的一個誘餌罷了,為了一個只是被當成誘餌的任務,佛萊德染上了毒癮,最後還落得大腦損傷而被送進勒戒中心的悲涼下場。正當我們替主角覺得惋惜的同時,劇情發展卻又翻了二翻,原來打著為了救治為D物質所荼毒的受害者而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及信任的新方向公司,才是真正在背後種植及販賣D物質的最大禍首,而染上毒癮被送進勒戒所的主角,則是警方精心策劃安排的臥底人選,期望他能在勒戒中心恢復之後,查出一切真相和證據。前一秒鐘,正當你還在思考著站在地面上的這個人是誰的時候,下一秒鐘你卻發現原來連地面都不是真正的地面。經歷如此的劇情發展,類同於當年在讀<惡童日記三部曲>的經驗,就像是有人冷不防的把你腳下踩著的地毯整個抽走,當沒有一個確定的出發點存在時,所有衍生的推論也都將失去它的正當性。

【心機掃瞄】這部早在1977年所出版的小說,就架構了這麼一個毒品氾濫、政府利用科技監控人民隱私以及政府與財團間的不當掛勾等等充滿種種隱憂的未來。在三十年後的現在看來,情況似乎沒那麼嚴重,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目前這些問題的走向也並沒有悖離Philip K. Dick的假設太遠,或許這再次印證了一點,人類的生活型態與社會科技數百年來日新月異,但人性的本質,似乎代代相傳的保存了下來,鮮少改變,也因此Philip K. Dick在其作品中對未來社會做出的種種假設描述,才總能讓我們起了那麼點「雖不中亦不遠矣」的雞皮疙瘩吧。


<註>:影片名【A Scanner Darkly】衍生於聖經哥林多前書第13章12節:「For now we see through a glass,darkly;but then face to face: now I know in part; but then shall I know even as also I am known。」 ( 我們如今彷彿透過窗戶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了,就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 。此段文字說明無限的上帝超越人有限的感官與知能,人在死後方能完全體察上帝的旨意。Philip K. Dick引用此段的用意在於:人不可能完全認清自我,就如同人不可能徹底瞭解上帝一樣。(此段說明出自Hot-Dear.net)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