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的作者在某日收到了友人的禮物-一件T-shirt,基於好奇心的趨使,她決定仔細追蹤這件T-shirt從頭到尾的生產與貿易過程。藉著查訪這件T-shirt的誕生過程,也更了解了世界各國在龐大的經濟體系運作下,彼此之間的合作與競爭關係。
從佔美國總體經濟收入很大比例的棉花農業強於世界其他各國的相同產業開始探討,早期美國棉農能夠領先是由於蓄奴制度,中期則由於相關產業的器械與技術進步,使得絕大部份的工作得已自動化而大幅增進效率,而近期一方面是由於農作物可利用的部份大大增加,也因此使得整株作物的經濟價值大大提升,另一方面,則是牽涉到這些根深蒂固的產業都和政治界有緊密的關係,因此在法律稅賦上,相關的保護政策更是大大保障了美國棉農的競爭優勢。
第二部分提到的,則是從農村經濟邁向工業經濟的問題。美國出產的棉花,經過處理後,大多運到中國,然後在這裡完成紡織及裁縫,以製造成衣服的工作。雖然不止一次,國際組織對於中國的血汗工廠發出譴責的聲音,但根據作者訪談整理的觀點,這些成衣工廠的勞工雖然每天被關在品質很差的環境裡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並且只有微薄的薪水,但相較於待在家鄉的傳統農村,他們原本的生活更辛苦,更沒有保障,也受到更多傳統的束縛。反而前往大城市裡的工廠作工,使得他們的收入增加,並且能夠脫離封建農村,在大城市裡吸收更先進的觀念,讓他們的未來更有進步的希望。
在這裡提出的一個觀念是,當農村經濟進入工業經濟時,總是會有類似血汗工廠這樣的密集勞力需求。而藉著這樣的工作,這個經濟體會慢慢提昇,直到有一天,持續的進步發展使得當地的勞工們有更好的選擇,此時這裡的勞力成本也早已大幅上漲,因此這樣的工作會移植到下一個低勞力成本的農村經濟國家,繼續下一個循環。
書中的第三部份,則是一連串美國政策保護國內產業不受競爭的歷程,這部份牽涉較多的法令與機構組織的專有名詞,所以看起來有點枯橾,大體上就是說許多國會議員的金援都是來自於這些產業,也因此即使明白這樣的做法有違WTO自由貿易的精神,還是得睜眼說瞎話的做些背道而馳的事,不過長期來看,這也只是螳臂擋車而已。
由簡單的一件T-shirt,一個基本的民生需求,牽扯出背後整個人類社群巨大的經濟及政治演變。而尤其書中第二部份所提到的農村經濟邁向工業經濟,以及低成本勞力產業的外移等等經濟的演變現象,近幾十年來的台灣也不陌生,與其和巨大的趨勢潮流對抗,更應該做的,是思考我們在經濟版圖的下一個位置在哪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